楔子
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王,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我既不狂,难以独立,此亦欲试饮此水。
                                                                                                ——《宋书》卷八九《袁粲传》
正文
     先把楔子给出来,后续怎么写,我还有些困惑。不是因为写不出来,而是想确认自己不是处于某种癫狂的状态……此外,我可能境界就是不够,但一个创作者不应该羞于展示自己的深奥和浅薄,尤其是后者。因为某种意义上,展示自我的浅薄是一种创造时的必然,毕竟人总会成长,之后的我或许一定比当前的我更『不浅薄』。所以,现在我的态度就是:『当前的我虽然非常浅薄,但浅薄到如此理直气壮,还是相当酷的啊!』『这些东西是梁欢教给我的,他不酷,是个屌丝,我也一样。』
     以下内容更新时间为:2024-07-28 13:34:29
     话从哪里说起?一切都渺茫地不着边际,就在一代人呱呱坠地,一代人入土为安中,我想留下一点点盘问,但没有答案……
     二十岁是个尴尬的时间点,又恰逢这样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我们稚气未脱,锐气难成,想去做事,处处碰壁。在没进入大学以前,我想得很好;进入大学以后,我束手束脚。失望、焦灼以至茫然等等情绪交织,喜、怒、忧、惧、爱、憎、欲的感情象限间摆荡,朝气蓬勃、彷徨无奈、自作多情、稍纵即逝的冲动岁月,年轻骚动的心,暗淡又掺杂鲜艳,就在这样的混乱时光中,反思了很多,大学给了我机会去遐想未来,但更多意义是让我回顾过去。通过大学这两年,逐渐发现曾经所埋下的隐患,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压抑什么,开始正视曾经刻意回避的存在。
     我想每个人的思维深度和思维需求是不同的,但在逐步清醒『至少是在尝试思考,而不是继续接受』的人,我并不是孤单的。其实和我所处同一时代,考到同档次大学的人,在思想认知上不会天差地别,所纠结困惑的问题和意义,可能我的同学,甚至老师也在思考,有些甚至已经翻过了这座大山,走向平和……有人在反思中,走向极端,变得激进,陷入偏执,钻到牛角尖中,也有人感到痛苦,选择逃避,这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正是试错的产物,我们也正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逡巡不定。也有人或许再次遭到异化,『高中时,校长在广播里扯淡,段桑撇过来头问我,『你说,这校长讲这一大段,他是教育家吗?』嗯,我呢,几乎没有思考,『算是吧,我感觉。』他摇摇头,认真脸,『他其实是 教育家 家。』至于现在呢,我真心很希望,段桑不要成为『哲学家 家』啊,虽然我认为他最终不会的。PS:后来,证明他确实没有。』有想法,喜欢一腔热血地去实现,固然是能展现主观能动性,不过生活现实并不会因意志而转移,生活原本是如何操蛋,永远都是那么操蛋。另外一个人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现实,甚至脱离了自己人类的身份去寻求精神上的富足和世界的真相,只会在思考中会越陷越深,很容易精神拮据、耗散。但是啊,简单来说吧,作为一个茫茫人海里孤零零的一员,我很清楚,一旦生命里某个阶段开启了这样的思考,它的大门就永远关不上了。我喜欢清醒的大脑,缘于我喜欢清醒的人生,而清醒的大脑总让我迷惘于清醒人生的存在,这是我的宿命,这就是『那解不开的问题』。它很痛苦,但我坚定我是对的,但我说的不一定对……
     人生中难免有失败与遗憾,想要永远待在美好的童年、想要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足、想要获得更多爱……即使这样会违背他人意志,也要,唉~我想要…什么啊?想要的真的很多,很多,可是,想要抓住某样东西,就得放手另一件东西……每次想要的得到,都是每次的抛弃,不管得到的如何多,失去的永远更多…得到,失去,得到,失去…就像命运和时间本身……我知道一切都是幻梦,可是就是忍不住地去想,说真的,我真的不觉得人生需要后悔什么的。『这里推荐阅读一篇 虹线 和 汐笺 共同创作的文章《幸福的积分》,也可以看一看 读库 的文章,个人认为很能填平认知鸿沟』就比如说,我二十岁时做出的一些选择,现在一定是不会后悔的,而当到了三十岁、四十岁生活受挫的时候,或许会后悔?而到了六十岁、七十岁的时候,觉得那样做又是值得?嗯,我觉得我们身上发生过的每一件事,都是这样子,可能会让我们一时间感到迷茫错愕,也可能在另时间变成宝贵经验,所以,与其纠结于各种攀枝错杂的事情,不如在考虑将来的情况下,去做当下觉得最正确的事情,这样也能保证,『未来的自己』没有理由埋怨『过去的自己』,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做了一件事,就不能做另一件事,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另外,我也是最近才懂得,这个时代的步伐如此匆忙,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知识与理念的更迭令人如此应接不暇,对于像我一样二十岁的年轻人,接受新的观念尚且不是易事;而对于老一辈人,我曾经常常无法心平气和说几句,就失去耐心甚至暴跳如雷,这有多么残忍多么不公平。
     话说回来,『我』到底是谁?我从一开始,是爸妈的儿子,是学校老师的学生,然后是朋友的朋友,是路人眼中的 NPC,是自我心里的 NPD,每个角色都对我有着不同的要求,要我乖乖听话,要我积极上进,要我担当责任,要我体贴温柔…所以,我到底是什么呢?是这些角色的总和?还是这些角色以外的,不为任何人存在的那个我?就像书本上、生活里总教我们,要为别人做很多很多事情,才能够获得他人的拥戴、喜爱。那么,大家喜欢的究竟是我,还是我为他们做的那些事情呢?我们头脑中的常识、观点、思考,这所有的所谓『精神、灵魂』,本质上只是神经网络的突触链接与各种腺体所分泌的激素的综合,我的情绪不会因为开心而笑,因为痛苦而哭。我的杏仁核、肾上腺素、神经元、海马体、细胞、肌肉、感官不再因为作用而做用,而这些使得我变得不再是一个人,既然不是一个人了,那我也不必去信什么和不信什么。所以说嘛,人一出生到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你不能选择出身家庭,不能选择出生的时代和国家,不能选择自己的性别和样貌,同样的我们无法选择『自我』,只能堆叠各种认识,然后以这些认识来决定怎样看待外界……我这一生都是个骗子,这丝毫不是夸张。几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特定的『他我』。主要是为了被人喜欢,被人钦佩,维持那个存在于别人心中的『他我』免受伤害。也许事情比这复杂一些?但归根结底,我想要的是被喜欢,被爱,被崇拜,被认可,被他们为我欢呼,大概就是这样。我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很好,但那并不是为了学习或提升自我,真正的目的是表现优秀,取得高分,然后获得认可。我并没怎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老是怕我做的不够好。恐惧促使我更加努力,于是我总是做得很出色,得到了我所期许的。可是只要我拿到了最高分,或是得了什么奖项,我从来是希望有人能够抛开家庭、样貌、能力等等,看到所谓『本质的我』,这当然是很抽象的,而且显然,抛开了那些,别人又从何来了解『我』,也当真不知自己还剩下什么东西,『我一无所有』……如果说,扮演角色是因为我想要某样东西,如果什么都不想要,那么就什么角色也无需扮演;如果什么都不想要,就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那么,什么都不想要,什么角色不用去扮演,什么也不必再得到与失去,那真正的自己不就是空无吗?反过来说,所谓的自我,难道只是时间和机遇堆叠起来的某种偶然吗?甚至时空作为一种观念,也是可以被理解为不存在的,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自由意志』又何从谈起?我想来想去,只想到…人,跟这整个世界是一样的,都是朝着熵增的方向运动着的,愈复杂,愈脆弱,愈不完美……
    有些时候,我们对道理理解太肤浅,当有人告诉要我们不当『标准答案人』,又给一堆『不要当什么人』的『标准答案』,不是啪啪自打嘴巴?这批评既对也错:这批评『对』的地方在于,如果有人看了我的建议就傻头傻脑地单纯照作,那他就又沦入我所批评的那种标准答案人了;而这批评『错』的地方在于,我在『不要当标准答案人』的部份,其实是希望学生能去寻找自己的答案。所以,可以从这个建议出发『其实我也没给什么很明确的建议就是了』,去思考是否适合你自己;而你个人的结论,当然可以全盘推翻我的意见。不过,请透过实做来推翻我,而不是用嘴炮。但是呢,你看外面那个大街,总要有人扫吧?你说要改变什么,终归不还是要有人扫?当然,我们可以说自己不扫,要让别人来扫。可是真正所需要的改变,绝对不是单纯个人意义上的。『另外,插嘴一句,其实大部分人渴望改变的愿望是要远远强烈于他们改变自身的能力的』啊哦,其实我什么都不想表达,因为大抵也改变不了什么吧……我们可以在任何观念、意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所,就像如果我出生在伊斯兰国家,大概率是个清真徒,倘若在东正教区,就信东正一般,而不是天主或新教,但都会让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在意义符号中的位置。可是,既然这都对,那么有没有一种情况是脱离语境而存在的?这就是我理解的虚无主义,它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真实,那么,如果我们认识到人生是无意义的『假设』,除了无意义的人生别无选择『虚无』,那么这无意义的人生便是我所想要的『反正都一样』。其实我已经厌倦了你们这些人类的把戏罢了。
    时间的流逝如白驹过隙,大多数人都是混混日子罢了,就像无头苍蝇,在卷之又卷的社会,置身于忙碌之中,享受着酒精与虚无、金钱与快乐、内心混沌与群体幻觉,在此消彼长的逢迎的肉体与抗拒的灵魂间,有一种麻木的踏实和自我饱腹感,但丧失了为人的真实,或许根本没有,我并不认为他们真的具有所谓的情感,他们所拥有的不过是单调的复制粘贴,那些情绪既不来源于它们,也不创造于它们,只是遵循着生理本能的动物,没有思想的机器。可,我就是如此的贪恋高潮,渴望刺激,嫌弃自己的平庸,厌恶生活的琐碎,有勇气去冒险,却始终没有勇气,去接受平凡……在一个完美收梢的故事里,一个人在所谓的『觉醒』之后,可以立刻改变,去走自己的路。但现实是,挣脱框架、丢掉时钟是非常困难的,敢拿人生赌博的极少……我真的什么也不懂,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没有含着金钥匙,并不天赋异禀,逻辑不够清晰,思维不够敏捷,意志从不坚定,仅仅拥着那点可有可无的知识与卑微的自尊,既觉得自己得到了拯救,又感到无止境的迷惘。周遭的人,都不问问题,也不敢质疑什么!什么都明白,却什么也不懂,从不思考什么生活,不管前方到底是什么方向,只管走下去,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几年以后,总会发现,他们肤浅到自己都不好意思的程度,我应该会是这样的,或许不会?虽然,跟随着惯性走了两年有余,感到在无声无息地成为了生活的附庸,不是我去生活,而是我被生活,可是突然一切戛然而止,曾经的一切对我而言,如同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这些片段散落在往昔时日之中,我以为生活的滋味也大多在琐碎的日常里藏匿蕴藉。追忆这些日常所发生的当下,或快然或怅然,我很有动手将其写成长文的冲动,但琐语毕道,往往不得达意,又因俗务缠身,匆匆忙忙之馀,多是精疲力尽,实在没有心力再案牍。罢罢,不提也是。
    1)社会学有一个『六度分隔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在六度分隔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三度分隔理论,既:相距三度之内是强连接,强连接可以引发人的行为,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受到身边密切联系的人的影响更大。相距超过三度是弱连接,而弱连接只能传递信息,但影响力有限。
    2)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由于社交网络的推荐算法和选择性接触,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这种现象导致信息熵的下降,即信息多样性的减少和对个体认知的限制。『最近看了篇文章,感觉很必要拿出来分享:《🙏少读点书,多刷刷抖音吧》
    3)信息熵的大小通常与信息的多样性成正比,信息越多样、越不确定,熵值越高;反之,信息越单一、越确定,熵值越低。『关于这一点,我现在其实除了第二点所说的,多看抖音的信息茧房榨取信息外,几乎很少使用推送式平台,而转向搜索引擎,通过关键字查询』
    上面三条组合在一起,几乎就是我要去 Gap Year 原因的核心了,我认识到只有走出去,看到更多,才能拥有更好的决断,仅此而已,我已不想多言……
我好像没怎么说 狂泉?嗯,感觉那种东西言辞说不清楚,我把当初写出来的内容放到这里。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附文
工具人的自我修养:
我们或许在诞生之初,便获赠了一个预先编写好的生命剧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份剧本可能相当简略,只是一页纸,上面写着:读书二十年、还贷三十年、医院二十年。就如游戏中那些无关紧要的 NPC 一般,最多只值得几行代码的注释。虽然内心或许有所不甘,但现实却十分残酷。今天我们来探讨的是,如何在生活中成为一个 NPC。
从小我们被灌输着一些固定的观念,比如不要早恋,学习是唯一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考上好大学。而上了大学,则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能攒钱买房。没有房子怎么结婚呢?结了婚又得赶紧生孩子,三十多岁了还没结婚生子,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生完孩子要努力赚钱养家好好还房贷,等到老了,最好还要带带孙子孙女,不然谁来带呢?就如同每一次考试都只有一份标准答案,我们似乎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全力以赴地活成某种正确的模式。就像工厂流水线上加工的零件一样,存在着一个严格的质检员,用游标卡尺和印章给我们的每个阶段盖上及格或者不及格的印记。
虽然我对这套模板并不赞同,但我也不是鼓励大家为了反抗而反抗。在我们试图追求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至少要理解这些规则形成的原因,以及这套看似正统的规则背后所蕴含的现实背景。事实上,某种模板之所以能成为标准,答案必然是整个社会最大公约数下的最佳解。比如,早恋被禁止的背后逻辑是什么?恋爱会分散孩子的精力,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影响升学。而升学的焦虑,则源于对生存的焦虑。不仅仅是恋爱,在学业之外的任何事情,只要可能影响到升学,都会受到反对。再比如,年轻人一结婚,就被催着生孩子,越早越好。这背后考虑的不仅是最佳生育年龄,更重要的是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对养老的焦虑。年轻夫妻都需要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照顾孩子,只能依靠家里的老人。因此,年轻人在父母相对年轻体力尚好的时候生孩子,是顺理成章的。
解释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出,这套标准模板并不是单纯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在所有可能性中,被证明可行性最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选择。然而,我并不喜欢这套标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 这是一套极端功利化的人生指南,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生存而更好地生存。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必须对生存有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以此套用在人的身上,就意味着人必须不断创造价值才能被认可。对于那些不为生存创造价值的人来说,就像是养鸡场里不下蛋的母鸡一样,毫无存在的意义。任何不利于价值创造的事物都被视为浪费。这种单一功利的观念,导致人们不再追求纯粹的快乐,而是将一切活动视为创造价值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人们的爱好也被视为只是打发时间的消遣,而非真正的兴趣。这种功利观念的背后,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像冰冷的工具,而非真正的个体。2. 这套模板带来了极端单一的评价体系。人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每个人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却否定了人的多样性,将人仅仅视为价值的创造者。这种评价体系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焦虑,努力去追求某种单一标准下的 『成功』,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个体的内心需求和多样性。
长远来看,这种功利观念和单一评价体系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相反,它们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孤独。或许是我们应该开始放生自己。我们从小被灌输了一套公式化、单一化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把每个人都归入同一个框框,将人分成了各种等级。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被异化成某种工具的世界,在内卷和倾轧的环境中,我们都成了书架上的书,各自躲在自己的角落里,只求不要被别人指出来。然而,贫瘠的土地无法开出美丽的花朵,而丛林社会也无法孕育出真正的文明。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或许应该不再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放生自己,从更广泛、更包容的角度去理解周围的一切。不再以价值的高低来评判他人,更不要以自身的有用与否来衡量自己。尽管某些标准下我们可能会被视为失败者,但首先我们都是人,而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理解。或许我们应该试着从单纯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不再以功利的眼光去衡量一切,而是试着去保留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份清醒。尽管不会有一种灵丹妙药能够立刻让我们摆脱社会评价的束缚,但至少我们可以试着去尊重和理解自己,不要让自己被单一的价值观所左右。因为最终,我们都是人,而人的存在应该是多样且丰富的。
这是 B 站一个我忘记名字的 UP 主的一些想法,我觉得很有道理,整理了一下,敲打到这里了……
联系
    如果愿意,可以加我v.

说明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悠悠,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